Perfect Beauty of math in the Symmetry

数学和完美对称性质

Symmetry -01

Look at the above figures. Which of them are symmetric? Which of them are not?

For the symmetric figures, what are the lines of symmetry (if applicable)?
In a symmetric figure, we can produce as many isosceles as we like. Do you know the easiest way to find them?

We need to explain on the last figure (the figure at the bottom right). It is consisted of two circular arcs with different radii. The two arcs are glued smoothly (at the gluing point). This last figure is not symmetric.

Not only this figure is NOT symmetric, but also we CANNOT pick out from it a sub-figure that is symmetric, as long as the figure contains both arcs with different radii. But can you argue for this claim?

最后一个图形是非对称的。 不仅全图非对称,而且你找不到对称的子图 (只要子图中包含了半径不同的圆弧段)!
可是你能为以上论断提供根据吗?(换言之,能严格证明吗)

Sometimes a figure might not be perfect under the given condition, but we are tempted to produce a figure that is more perfect than the one given in the question. For example, we might draw an isosceles when the given one is scalene, and draw a special quadrilateral (e.g. a rectangle) when the given one is just a trapezoid, or even arbitrary quadrilateral. This is the Pitfall! that we shall avoid.

水,肥皂泡,和水立方奥运会馆 — 背后的数学故事

水,肥皂泡沫,还有水立方的场馆象是不相干的话题。但是关于结构的研究和话题把他们联系到了一起。这背后的数学故事,亦引人入胜!

(一)

肥皂泡沫,各位洗头沐浴时一定见过。泡沫和水是分不开的。啤酒泡沫是另一种,里面也有水,飘浮在啤酒液体表面上。(据说倒啤酒的技巧体现在尽量少的泡沫 – 这是另话。)而水立方馆的建设,基于一种类泡沫结构:正式名称是 Weaire – Phelan 结构,在1994年通过物理实验和计算机启发算法找到。
而更奇妙的,从1873 年物理学家Joseph Plateau 提出来肥皂泡结构四定律,到Lord Kevin 1887 年的一篇论文给出肥皂泡结构的完整模型(基本定律在之前已作好,Kevin的贡献是建立了肥皂泡的多面体模型),再到2008年的水立方场馆,中间经过了135年。场馆的设计由澳大利亚一家 PTW 建筑结构公司完成。他们选择了类泡沫Weaire – Phelan 结构作为水立方的基本构成单元,是为了让场馆的落成成为体育,数学物理和设计艺术完美结合的庆典。当然,水立方名称的由来,来自中国人的哲学 — 对于水的喜爱。但是“立方”之名,可不是毫无道理:你见过大体方正,立方体形式的泡沫吗?本文就要跟你解释这些问题,原始素材取自 Matt Parker 的一篇科学读物。

小时候吹过肥皂泡吧?你一定记得肥皂泡泡有一个球形的表面,在阳光下泛出七彩。先从球形说起:第一,单独的肥皂泡是球形,这背后是有科学原理的,是因为在同样体积下球体的表面积最小(或说在同样表面积下球体的体积最大 – 称为球体的极值性质)。肥皂泡表面张力约束的是表面积: 大自然本身有优化的功能,所以你能吹出尽可能大的肥皂泡。第二,球体有极值性质当然好,但是用球去充满一个三维空间,却是相当差的选择。就像你拿圆形的硬币摆在桌上,要么硬币间有重叠,要么之间有空隙;你永远无法排出一个硬币间不重叠而能够盖满整个桌面的硬币阵列。球体也一样。把一堆橘子或苹果或西瓜排在那里,之间一定有缝隙:这有利通风保鲜;可也意味着运输时需要更大的空间。所以运输商总想找到更有效率的排法。结果呢,即便最有效的排法,也只能利用空间的 74.048%,略逊于 四分之三。当然如果不太贪心,这已经够好了:要不让水果喘气,会很快烂掉的。

当你观察一堆肥皂泡(或者啤酒泡)时,那些小泡泡并非球形:他们相互挤在一起时变化了形式。我们想找一个极端的列子:我们想观察有没有方的(或者大体是方的泡沫)。这当然要条件了。即使你把脸盆做成方的,把肥皂融在里面,也未必看到方肥皂泡。方形在需要充满整个空间时绝对是最佳选择。拿一堆小立方体是不是能够无缝地搭起一个大立方体来。

回到本题:是什么让科学家们对于泡沫结构如此着迷呢?泡沫结构有非常独特的性质。单独的肥皂泡是球形 – 满足极值原理;肥皂泡挤在一起是能够充满整个空间(差不多100% 充满),所以你洗头才好洗得干净。科学家Joseph Plateau设计的实验,真的观察到了方的肥皂泡。进一步观察揭示出:当肥皂泡挤在一时,呈现十二面体的结构:这个结构在边缘形成接近直角:形成好像“方型”泡沫。有人可能问,为什么不干脆是正方体呢?因为在同样体积下,肥皂泡十二面体的表面积比较立方体更小。在这里,“极值原理”起了作用。

“上善若水”,取自老子·道德经。这句话一直被推崇。水看来很柔,却能以柔克刚,锲而不舍地在大山中雕刻出深谷。那末泡沫呢?能圆能方,是不是很神奇!泡沫是球形的时候满足极值原理;是方形时其结构适应了环境,也没完全放弃极值原理;而是折衷妥协地恰到好处。和水比:泡沫真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味道。

奥运会馆的“水立方”,是2008年奥运会的主场馆之一,大家都已熟悉。下面是水立方正面壁的图案,我们看到啦许多五边形和六边形,他们接近 Weaire – Phelan 结构的立体展开图 (不完全是:为加强视觉效果,图中的多边形做了一些随机扭曲)。FPnt-WaterCube仔细看一看,欣赏喔!

如果你的好奇心被激发了,恭喜你!若是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本文有第二部分,什么是占据空间的百分比,肥皂泡正12面体的结构,还有 Weaire – Phelan 如何改进了泡沫结构,创造了胜过自然的结构(仍可以充满空间,但是同样体积约束下表面积更小)。

请继续阅读。

(二)

一个多面体不重叠地占据空间的百分比(即是 Tiling efficiency)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我们简单举个例子:计算圆形占据平面的百分比的最大值。想象一下把圆尽量紧密地排列在一起,但是不许重叠,不许变形(No overlap,No deformation), 圆还得是圆:这样最多能占据多少空间?这个技术问题说起来相当化时间,也有点沉闷;但是有助于准确深入地理解我们讨论的问题。我们暂时略去了。

好,现在要仔细说肥皂泡了,先从肥皂泡四定律开始说起。头二条好简单,说肥皂泡总是看起来很酷,表面光滑;且各处弯曲程度相等 (就是曲面曲率各处相等)。后二条是泡泡之间的几何关系,说它们的面总是三个一组相交成为边,而这些边呢四个一起相交形成顶点。这就是也许不那么出名,却是对探求肥皂泡结构至关重要的肥皂泡四定律,由物理学家 Joseph Plateau 在1873 年提出。

方肥皂泡有12面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SOAPFilm geomodelnet+for+rectuangular+prism

每个面都是一个五边形;注意不是正五边形,其中一边要比其他四边都长一些: 按比例大约是 1.31 :1。这是平面展开图,在北美的教材中被称作 Net。如果还不明白,它旁边的小图是长方体的 Net。简单说,Net 的每个多边形是一个面,在两个多边形相交的地方折叠一下,折成一定角度,然后让所有的面围成一个封闭空间,然后用胶水粘结起来,就做成了 (真的多面体)!立方体比较简单,全部折成直角。肥皂泡的12 面体该折成什么角度 – 那还要复杂一些了。师从自然,我们感受一下效果吧。

如方肥皂泡立体效果图所示:外面的立方体是一个线架,悬空在中间的是就是方肥皂泡:SOAP filn per注意观察在顶点周围弯曲的情况。
Joseph Plateau 观察到的方肥皂泡不是严格方的,在各个顶点上形成略大于90 度的钝角。说明一下,这个结构完全满足 Plateau 的肥皂泡四定律。呵,有人惊讶:前述12面体就是这个样子吗?是啊!看起来真像正方体,只在角顶点有点弯曲:而细究其结构,既复杂又简单!(初看复杂,其实各个面都是一样的:所以还算简单呢 — 或说蛮酷啊)

接下来就要看 Weaire – Phelan 结构啦。它的Net 如下面图所示。数一数一共 14 个面:其中的12个每个面还是五边形, 但是看起来更不规则,有两个对边特长,有两个临边相等,还有一边特短 (按比列是 1 :0.86 :0.86 :1 : 0.576)。还有两个面是不规则六边形,有一对边特长,是其他边的 1.52 倍。六个这样的结构折叠起来在空间拼合,其效果图画在旁边:请注意,接合处应当没有缝隙(当然图中稍微错开了一点,以便读者看得清楚;延伸的阴影显示接合面)。

WeariePhelan cellWearie-Phelan effect

Wearie-Phelan 结构显然是受到了肥皂泡结构的启发。那末怎样比较他们的性能呢?他们都能充满整个空间,在这一点上无分伯仲。于是比较同样体积下的表面积。因不规则性,计算起来是够复杂的,我们不Bother 读者具体过程了,就说一下结果。首先与正四面体结构,正六面体(即立方体结构)相比,在相同体积时,肥皂泡结构的表面积明显缩小(这倒可以算;读者不妨试算或去问数学老师)。而在同样体积下,Wearie-Phelan 结构的表面积比肥皂泡结构还要小 0.3% (即是后者的 0.997)。通过计算机穷举验证,Wearie-Phelan 是所有用全等结构(即大小形状一样)完全充满空间的结构中表面积最小的,但也只是小了 0.3%。可见造化的神奇,给人们留的优化空间相当有限。考虑到肥皂泡结构的相对简单性,是否可以说:大自然不做过度优化而恰到好处。

这个数学故事讲完了。我们得到怎样的启示呢?从中我们惊叹自然的神奇,也可惊叹人类思考力和创造力的伟大。肥皂和啤酒的特征是表面张力较大,易形成泡沫。虽是人类所造,但是冥冥中契合了自然的原理:大自然给了泡沫优美的形状和特性:既部分满足极值原理,又能充满全空间。在这一点被揭示出来之前,没有人意识到泡沫如此神奇。是造化的神奇,还是思想的威力?都是。而Wearie-Phelan 结构的提出,则是把这个结构最终推向了极致 – 树立了人类探索和创造的一个丰碑。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领会到数学和科学的力量:如果自然是一本书,那末这本书主要是用数学和物理的语言写成的。读懂这本书不易 – 但真的有趣有味道,引人入胜!

17 年蝉 — 素数生命周期蝉猜想

自然界中有一种蝉,拉丁名叫 Magicicada Septendecim,是昆虫里生命周期最长的:十七年。他们的生命从地下开始,幼虫从树根中耐心地吮吸汁液。过17年后,成虫从地里冒头,成群结队,一时间泛滥了整块地界。几周之后,他们交配产卵,后悄然死去。产下的卵也要待17年再冒头。(另有一种叫 Magicicada Tredecim,生命周期是13 年)。

生物学家相当困惑:为什么这种蝉的生命周期这么长?
一个数学爱好者客串回答,他注意到13 和 17 都是素数(即除了1和自身以外无其他约数),于是就提出了下面有趣的假说:

设有一种寄生于蝉的虫子。蝉冒头时一定要避开这种寄生虫的大年(即最繁盛的一年)。因为碰到寄生虫不是好事,会影响到这一代蝉的群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如果该虫的生命周期是 2 年,那么为了蝉自身的好处,蝉的生命周期是单数才好 (两代蝉中只有一代会遇到寄生虫的大年,比每代都撞上好。)同样地,为了蝉自己,生命周期最好也不是3的倍数,5 的倍数,…… 于是,比较合理的就是一个不太小的素数了。

对于17年生命周期的蝉,如果寄生虫的生命周期是 1 年,那么假设这一代蝉不幸遭遇寄生虫的话,过17代才会再次遭劫。如果寄生虫的生命周期是 2 年,那么也是再过17 代 (年头当然更长,是34 年)。对虫子来讲,17 代中只一代遇到十七年蝉的这个结果是不变的,只要寄生虫的生命周期是整数年(合理的假设)。而对蝉来讲,当寄生虫的周期从1年-16年 变化时,蝉已经越来越难遇到寄生虫的大年。如果寄生虫的生命周期是17年,糟糕了:可能每次都撞车:蝉被虫子克了。

论理,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应该比较短,以此来增加繁衍和找到适合寄主的机会。寄生虫刚好也是17年的机会很小。而且,虫子没有机会了解蝉的生命周期;假定它能够逐渐延长生命周期(经过许多代),那么生命周期是8年时,仍会错过17年蝉的大年,除非下一代的周期立即变到9年。不过就这一次,接下来的几代还要再错过。
这个称为“素数周期蝉”的猜想得到证实了吗?我们先要问,怎样才算证实呢?这样提问题也很有趣。我们只能说“素数周期蝉”是一个合乎情理的猜想。数学和科学也有,而且需要,大胆的想象和猜测!

通过这个有趣的例子,让我们对于素数也有了更多认识!你作分数加法时,假定两个分数的分母是不同的素数,知道怎末做的人可能会说,My God!因为通分以后的公分母一定很大,刚好是两个分母的乘积。比方你如果做 (2/7) + (1/13) = ? (七分之二 加上 十三分之一 等于什么)公分母是 7 乘 13 得 91。蝉和寄生虫的公共大年,也就在找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的概念是一样的。

一个神解 — 模式和变换 — 正方形幻方问题

神解是什么?在数学里,就是那些好美妙好神奇的解,恰到好处。好似飞来之笔,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看一个正方形幻方的问题。

Prob Square Matrix

如上图所示的是一个正方形幻方。请把 1, 3, 5, 7, 9, 11, 13, 15, 17 这九个数填入到其中的圆圈中,使得每个正方形的四个角上的数字和都相等。

首先细细地审一下问题:题目要每个正方形的四角和相等,那么共有几个正方形?明显地是有5 个小正方形。不过您是否意识到分成小格前的大正方形也有四个角:加上它该有6 个正方形。至于考虑顺序呢:最后这条件放在最后再考查。

这题有多个常规解答,思路是列等式找规律,求解路径各有千秋。除去这些外,给大家讲一个“神”解答;奥妙全在下面的两幅图里。

Square Mtx-Trsf

现在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哦,弄明白了吗?让我们把上下两个 3×3 方格分别叫做 图1 和 图2 。 图1的主对角线(A1B2C3)变成了图2里的中间一行,而图1中被对角线分开的两个拐角:右上和左下拐角,拉直后成了图2的最上和最下两行。

在图2中左上正方形的4个角点分别是 A1A2A3 B2. 他们的和不就是图1第一行和再加上B2 (中央格的数)吗?右下正方形呢?除去中央格的四个角点分别是C1C2C3,刚好是图1中第三行的三个数。那么如果图2中这两个正方形的四角点之和相等,等价的条件也就是图1中第一行的和,与第三行的和相等。
再注意到图二中的右上小正方形的四角和是图一中第三列数字和在加上中央格。类似地考察其他四角和条件。如每个边的中央小格连成的正方形,其数字和,要求也是同一个数。还有大正方形的四角数字和(
A2 + B3 + C2 + B1)要求也是同一个数。(关于最后两条件的考察–取巧的方式是先不作 再说)

如果图1中的填数字是按照魔幻方要求的:即每行,每列和两个对角线的和都相等,那么图二中的数字和就已经满足了多数条件。

我们寻求一个3×3阶魔幻方由数字 1357911131517 构成。这些数可由 123456789 加倍(乘2)后减1得到;而按每格如此变幻后:行和,列和,对角线和仍然相等。因而由洛书图的解我们能构造一个新解(每格数字分别乘二减一),然后按前述方法把对角线和拐角拉直:对于新问题的解就来了:[他们已经满足了所有条件哦!– 包括上段所说的最后两个条件;不信你自己验证嘛如下面图所示。

Solution-SquareMtx有点神解的味道:需要对代数原理和幻方的结构非常熟悉,而巧用变换。这个漂亮的解在一次作数学模型时由参加者发现:笔者觉得其构思的巧妙不逊于 高斯在算 1+2+3+…… + 100 时所发现的规律。推荐给有兴趣的读者欣赏数学方法和构思之妙。当然,此题不必这样作,但这样的解让人觉得好美,好神!即便杀鸡不用牛刀,还是可以“牛刀小试”吧?

数学王子高斯:生平,贡献和启示

高斯,全名约翰卡尔弗雷里奇高斯,1777 – 1855,是德国数学家。幼时聪颖,最著名的故事就是他小学时怎样回答老师给他的那道数学题,让他算一加二加三 …… 一直加到一百。高斯从两边分别取数加起来: 1 + 100 = 1012+99=101,…… 如此下去刹那间就算出来结果是 50 × 101 = 5050. 这是上小学的高斯自己想出来的;稍加推广,就可以解决任何等差数列求和的问题。这是真正的天才杰作,成就了神童之誉。高斯在数学领域里终身建树颇丰,有数学王子 (Prince of Mathematics)之称。

高斯的工作涉猎数学的多个分支。除了数学外,他亦探入或与人合作探索天文和物理领域。在他的早期成长中,对于神学和语言学亦显出不同反响的理解才能。

高斯的最主要成就和他受的教育

少年天才的高斯接受了正规严谨的教育,曾在卡罗琳那学院和世界知名的哥廷堡大学共学习六年(1792 – 1795, 1795 – 1798)。1796 年高斯19岁时他就发现了用直尺和圆规作正十七边形的方法:继承了来自古希腊的数学传统–只要可能的话,就只用直尺和圆规完全准确地作出任何几何图形。

1799年(22岁),高斯的博士论文改进了现在称为代数基本定理的证明。该定理说:复系数多项式至少有一个复根;通过因子分解的过程,这表明 n多项式在复数域有n个根。在严谨性上,高斯的证明比前证明进了一大步。

高斯用直尺和圆规作正十七边形的方法,是建立在传统上的,用到了代数,还联系了可作图性与费尔马数。这成为他最得意之作;今天学习纯粹数学的人仍把它当作代数和几何结合的典范。分圆多项式理论就是在这工作中萌芽的,后得到进一步发展 (不仅是他本人的工作)。在博士论文中的证明,他自己还不满意:用了一生时间来改进代数基本定理的证明(见下文)。

非这两个工作莫属高斯一生的代表作。

其他工作

21岁时(1798年)他完成了算术教程(这里,算术主要指现在称为‘数论’的内容 – 数论是数学中即基础又高难的一分支)。由此奠定他在数论上的地位。数论中最常用到的模同余的记号,也是由于高斯的提倡而成为标准。例如,16 除以7,余数是2,在模同余理论中,写成 16 ≡ 2 (模7)。记号≡读作同余;这大大简化了表达,体现了大家风范。

高斯还结合圆锥曲线和高次方程组(高至8次)开创了(理论)天文学的工作。其中用到了一些复杂方法如付利叶变换和三角插值。1801年(24岁),他的理论预报当年即得到天文观测的证实。此后,高斯与物理学教授Wilhelm Weber长期合作,富有成果。他建立了磁观察站和磁俱乐部,是电磁学理论的先驱之一。他的工作也涉及到光学领域。他还主持了当地大地测量(1818 年,在汉诺威王国,现为德国的一部分)。正态分布,又称误差分布,高斯分布,在实验和统计数据处理上有重要意义。高斯在其中的工作从“高斯分布”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到。

我们难以尽数高斯的成就。那个 1+2+3+ … + 100 的故事,由此衍生了高斯序列(或者三角形数:如1,1+2=3,1+2+3=6,1+2+3+4=10,…; 1,3,6,10 就是三角形数);而高斯的一个发现,是任何自然数可以写成不超过三个三角形数的和 — 来自他笔记 (”ΕΥΡΗΚΑ! num = Δ + Δ + 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 我们看到王子在数学世界的快乐!这是1796 年,他发现正十七边形尺规作图法的同一年。这是年轻时随手的作品,是大师的小品。

他用一生的时间改进他的工作,推敲每个细节。在1849年(距首次发表已有50年之久;当时他已经72岁高龄)高斯给出了关于代数基本定理的一个证明,按近代标准完全严谨。天才也如此磨砺自己的工作,让人感佩!晚年高斯成为荷兰皇家协会会员及荷兰艺术科学学院院士(外籍)。他不为名所累,提携后人,欣赏同行,对新秀黎曼在曲面几何上工作由衷称赞。

高斯的启示

每个人都能够从高斯的故事和贡献中得到一些启示。少年神童很多,但是成就堪比高斯的寥寥。高斯治学毫不浮躁,终其一生改进早期已作出的成果,仅此就让今天的浮躁者汗颜。高斯既无愧于少年神童,而他的学术成就和地位却来自于追求进取和不断磨砺。为后世治学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