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三角为正方的问题: 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亲爱的读者,这是一个蛮有趣的问题:给你一个正三角形(即等边三角形),你能把它切割成几块,然后拼成一个正方形吗?

也许你完全摸不着头脑: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经典老问题。有意思的是,曾广为流传的一个解法其实是有毛病的,但却瞒过了许多人。后来才有人火眼金睛地发现了问题,经过一波三折,终于有了漂亮而完美的新解法!

下面这张图就是曾经广为流传的一个解。(图是新画的,画的人也知道图中有误 — 但是作为数学教育,我们必须学会审视错误和偏差。)

Triag-CutGlue-Square看明白了吗?参照上图:沿着ABC 的方向是一个正三角形,即AB=BC=CA (三边长相等)。把它切成四块(图中分别涂了黄绿蓝粉色),然后让绿色块以E为中心旋转180 度,粉色块以D为中心旋转 180 度,再把蓝色块移到最上端,诺,看到新成的正方形了吗?从MDME 分别延长出去的是两个相邻边,MA再延长到最上面的顶点是对角线。看起来活脱一个标准正方形呵,只是旋转了 45 度,对吗?从图形的对称性,新成四边形的四边都相等,应没有问题。四个角呢,那恰是环绕M的四个直角,经过翻转移动,最后变成了新四边形的四个直角。四条边相等,四个直角,那不就是正方形了吗?

没有真地拿剪子裁开,拿胶水粘上去试一把,可能有些想当然了。试一试,还真能粘上。几乎大功告成之际,有人发现了破绽,看看四个角,好像不是直角哎?如果不是直角,但是四边都相等,那就只是菱形,不是正方形了。

再细看看。DEABAC 两边的中点(就是说DA=DBEA=EC),FGBC的两个四分点(BF GC各是BC的四分之一,FG 占了BC的一半)。(略去推导)DEGF应该是一个长方形。DGEF呢,是这长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方形的两对角线交成直角吗?一般不是,除非长宽相等(不信就试试)。那DE = DF 吗?DE 是正三角形边长的一半,DF呢,是三角形高的一半。高线总比边长要短些的,对不对?所以DF < DE; 于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线不是直角,即环绕M的四个角都不是直角。经过翻转成为新四边形的四个角,也非直角也。

结论:新成的四边形真的不是正方形,只是菱形(也有人把它叫做钻石形–Diamond Shape)。我们计算了一下,角 FMG 大约成 98.2 度的角度。

假使没注意到交角上的破绽(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办法看出问题:既然新四边形是由原三角形裁剪拼成的,那么他们的面积应该相等咯。面积的计算稍复杂些,不再详细讨论:只提一下如果正三角形的边长是 2,那么它的面积是 3 的平方根(约为 1.73);而新四边形按照构造方法,边长应为2的平方根,所以如果是正方形,那么面积是 2,而2 不等于 3 的平方根,所以新四边形一定不是正方形!

还有操作性特强的办法发现问题:从E出发,作 DG的垂线,延长到和BC 相交。传统几何中非常讲究作图法,而且只用直尺和圆规。如果不熟悉,还是可以借助量角器完成作图,对吗?一画图就发现问题了,垂线不通过M,延长后与BC 的交点也不在F,有偏差。

能不能改正这个偏差,裁剪拼出真正的正方形呢?有的学生脑子快,马上想到一个新招。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总是可以裁剪的.通过裁剪形成了四个直角。于是这位学生说,基于菱形,因为四边已经相等,所以裁剪整出四个直角后,那就是正方形了。有人反对,要裁剪两次,太麻烦了吧?而老师的意见是,麻烦不麻烦其实是第二位的,我们首先要较真一下,按这个过程得到的果真是正方形吗?

确是个好的尝试,可是有有点问题。细想一下裁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就发现裁剪再粘上的结果,有一边长度未变,而另一边却成了原平行四边形的高线,因而长度比原边缩短。既然裁剪前长度一样,作了这个过程后就不再相等了。当然在这问题中差别蛮小,所以得到的是长宽很接近的一个长方形。

培根有句名言:“数学使人精细。”正确求解一个可能途径是,在BC 上求一点X,使得EX刚好等于新正方形的边长。F 和 X 其实就差那么一点点。我们要做的:从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新正方形的面积,求出新正方形的边长 s,然后求FBC上的位置, 使得 EF = s. 这是求解的第一步。正解已经呼之欲出。

说明:
1. 前辈蒋声先生最先指出开明书店旧版的 《数学万花筒》 中的一幅插图是错的,那图所指的就是化三角形为正方形的问题。真正的火眼金睛!在他后来80 年代的著作《几何变换》 中亲自改正了原图。

2. 插图取自公众号 数学教学研究,向邵勇老师致意。(他同时给出完全使用直尺圆规作图的解法。)

本文目的不在于建立严格解法,而讨论如何以审视的目光发现问题和解法的破绽。

看到和改正错误是数学的基本功之一。

水,肥皂泡,和水立方奥运会馆 — 背后的数学故事

水,肥皂泡沫,还有水立方的场馆象是不相干的话题。但是关于结构的研究和话题把他们联系到了一起。这背后的数学故事,亦引人入胜!

(一)

肥皂泡沫,各位洗头沐浴时一定见过。泡沫和水是分不开的。啤酒泡沫是另一种,里面也有水,飘浮在啤酒液体表面上。(据说倒啤酒的技巧体现在尽量少的泡沫 – 这是另话。)而水立方馆的建设,基于一种类泡沫结构:正式名称是 Weaire – Phelan 结构,在1994年通过物理实验和计算机启发算法找到。
而更奇妙的,从1873 年物理学家Joseph Plateau 提出来肥皂泡结构四定律,到Lord Kevin 1887 年的一篇论文给出肥皂泡结构的完整模型(基本定律在之前已作好,Kevin的贡献是建立了肥皂泡的多面体模型),再到2008年的水立方场馆,中间经过了135年。场馆的设计由澳大利亚一家 PTW 建筑结构公司完成。他们选择了类泡沫Weaire – Phelan 结构作为水立方的基本构成单元,是为了让场馆的落成成为体育,数学物理和设计艺术完美结合的庆典。当然,水立方名称的由来,来自中国人的哲学 — 对于水的喜爱。但是“立方”之名,可不是毫无道理:你见过大体方正,立方体形式的泡沫吗?本文就要跟你解释这些问题,原始素材取自 Matt Parker 的一篇科学读物。

小时候吹过肥皂泡吧?你一定记得肥皂泡泡有一个球形的表面,在阳光下泛出七彩。先从球形说起:第一,单独的肥皂泡是球形,这背后是有科学原理的,是因为在同样体积下球体的表面积最小(或说在同样表面积下球体的体积最大 – 称为球体的极值性质)。肥皂泡表面张力约束的是表面积: 大自然本身有优化的功能,所以你能吹出尽可能大的肥皂泡。第二,球体有极值性质当然好,但是用球去充满一个三维空间,却是相当差的选择。就像你拿圆形的硬币摆在桌上,要么硬币间有重叠,要么之间有空隙;你永远无法排出一个硬币间不重叠而能够盖满整个桌面的硬币阵列。球体也一样。把一堆橘子或苹果或西瓜排在那里,之间一定有缝隙:这有利通风保鲜;可也意味着运输时需要更大的空间。所以运输商总想找到更有效率的排法。结果呢,即便最有效的排法,也只能利用空间的 74.048%,略逊于 四分之三。当然如果不太贪心,这已经够好了:要不让水果喘气,会很快烂掉的。

当你观察一堆肥皂泡(或者啤酒泡)时,那些小泡泡并非球形:他们相互挤在一起时变化了形式。我们想找一个极端的列子:我们想观察有没有方的(或者大体是方的泡沫)。这当然要条件了。即使你把脸盆做成方的,把肥皂融在里面,也未必看到方肥皂泡。方形在需要充满整个空间时绝对是最佳选择。拿一堆小立方体是不是能够无缝地搭起一个大立方体来。

回到本题:是什么让科学家们对于泡沫结构如此着迷呢?泡沫结构有非常独特的性质。单独的肥皂泡是球形 – 满足极值原理;肥皂泡挤在一起是能够充满整个空间(差不多100% 充满),所以你洗头才好洗得干净。科学家Joseph Plateau设计的实验,真的观察到了方的肥皂泡。进一步观察揭示出:当肥皂泡挤在一时,呈现十二面体的结构:这个结构在边缘形成接近直角:形成好像“方型”泡沫。有人可能问,为什么不干脆是正方体呢?因为在同样体积下,肥皂泡十二面体的表面积比较立方体更小。在这里,“极值原理”起了作用。

“上善若水”,取自老子·道德经。这句话一直被推崇。水看来很柔,却能以柔克刚,锲而不舍地在大山中雕刻出深谷。那末泡沫呢?能圆能方,是不是很神奇!泡沫是球形的时候满足极值原理;是方形时其结构适应了环境,也没完全放弃极值原理;而是折衷妥协地恰到好处。和水比:泡沫真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味道。

奥运会馆的“水立方”,是2008年奥运会的主场馆之一,大家都已熟悉。下面是水立方正面壁的图案,我们看到啦许多五边形和六边形,他们接近 Weaire – Phelan 结构的立体展开图 (不完全是:为加强视觉效果,图中的多边形做了一些随机扭曲)。FPnt-WaterCube仔细看一看,欣赏喔!

如果你的好奇心被激发了,恭喜你!若是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本文有第二部分,什么是占据空间的百分比,肥皂泡正12面体的结构,还有 Weaire – Phelan 如何改进了泡沫结构,创造了胜过自然的结构(仍可以充满空间,但是同样体积约束下表面积更小)。

请继续阅读。

(二)

一个多面体不重叠地占据空间的百分比(即是 Tiling efficiency)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我们简单举个例子:计算圆形占据平面的百分比的最大值。想象一下把圆尽量紧密地排列在一起,但是不许重叠,不许变形(No overlap,No deformation), 圆还得是圆:这样最多能占据多少空间?这个技术问题说起来相当化时间,也有点沉闷;但是有助于准确深入地理解我们讨论的问题。我们暂时略去了。

好,现在要仔细说肥皂泡了,先从肥皂泡四定律开始说起。头二条好简单,说肥皂泡总是看起来很酷,表面光滑;且各处弯曲程度相等 (就是曲面曲率各处相等)。后二条是泡泡之间的几何关系,说它们的面总是三个一组相交成为边,而这些边呢四个一起相交形成顶点。这就是也许不那么出名,却是对探求肥皂泡结构至关重要的肥皂泡四定律,由物理学家 Joseph Plateau 在1873 年提出。

方肥皂泡有12面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SOAPFilm geomodelnet+for+rectuangular+prism

每个面都是一个五边形;注意不是正五边形,其中一边要比其他四边都长一些: 按比例大约是 1.31 :1。这是平面展开图,在北美的教材中被称作 Net。如果还不明白,它旁边的小图是长方体的 Net。简单说,Net 的每个多边形是一个面,在两个多边形相交的地方折叠一下,折成一定角度,然后让所有的面围成一个封闭空间,然后用胶水粘结起来,就做成了 (真的多面体)!立方体比较简单,全部折成直角。肥皂泡的12 面体该折成什么角度 – 那还要复杂一些了。师从自然,我们感受一下效果吧。

如方肥皂泡立体效果图所示:外面的立方体是一个线架,悬空在中间的是就是方肥皂泡:SOAP filn per注意观察在顶点周围弯曲的情况。
Joseph Plateau 观察到的方肥皂泡不是严格方的,在各个顶点上形成略大于90 度的钝角。说明一下,这个结构完全满足 Plateau 的肥皂泡四定律。呵,有人惊讶:前述12面体就是这个样子吗?是啊!看起来真像正方体,只在角顶点有点弯曲:而细究其结构,既复杂又简单!(初看复杂,其实各个面都是一样的:所以还算简单呢 — 或说蛮酷啊)

接下来就要看 Weaire – Phelan 结构啦。它的Net 如下面图所示。数一数一共 14 个面:其中的12个每个面还是五边形, 但是看起来更不规则,有两个对边特长,有两个临边相等,还有一边特短 (按比列是 1 :0.86 :0.86 :1 : 0.576)。还有两个面是不规则六边形,有一对边特长,是其他边的 1.52 倍。六个这样的结构折叠起来在空间拼合,其效果图画在旁边:请注意,接合处应当没有缝隙(当然图中稍微错开了一点,以便读者看得清楚;延伸的阴影显示接合面)。

WeariePhelan cellWearie-Phelan effect

Wearie-Phelan 结构显然是受到了肥皂泡结构的启发。那末怎样比较他们的性能呢?他们都能充满整个空间,在这一点上无分伯仲。于是比较同样体积下的表面积。因不规则性,计算起来是够复杂的,我们不Bother 读者具体过程了,就说一下结果。首先与正四面体结构,正六面体(即立方体结构)相比,在相同体积时,肥皂泡结构的表面积明显缩小(这倒可以算;读者不妨试算或去问数学老师)。而在同样体积下,Wearie-Phelan 结构的表面积比肥皂泡结构还要小 0.3% (即是后者的 0.997)。通过计算机穷举验证,Wearie-Phelan 是所有用全等结构(即大小形状一样)完全充满空间的结构中表面积最小的,但也只是小了 0.3%。可见造化的神奇,给人们留的优化空间相当有限。考虑到肥皂泡结构的相对简单性,是否可以说:大自然不做过度优化而恰到好处。

这个数学故事讲完了。我们得到怎样的启示呢?从中我们惊叹自然的神奇,也可惊叹人类思考力和创造力的伟大。肥皂和啤酒的特征是表面张力较大,易形成泡沫。虽是人类所造,但是冥冥中契合了自然的原理:大自然给了泡沫优美的形状和特性:既部分满足极值原理,又能充满全空间。在这一点被揭示出来之前,没有人意识到泡沫如此神奇。是造化的神奇,还是思想的威力?都是。而Wearie-Phelan 结构的提出,则是把这个结构最终推向了极致 – 树立了人类探索和创造的一个丰碑。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领会到数学和科学的力量:如果自然是一本书,那末这本书主要是用数学和物理的语言写成的。读懂这本书不易 – 但真的有趣有味道,引人入胜!

17 年蝉 — 素数生命周期蝉猜想

自然界中有一种蝉,拉丁名叫 Magicicada Septendecim,是昆虫里生命周期最长的:十七年。他们的生命从地下开始,幼虫从树根中耐心地吮吸汁液。过17年后,成虫从地里冒头,成群结队,一时间泛滥了整块地界。几周之后,他们交配产卵,后悄然死去。产下的卵也要待17年再冒头。(另有一种叫 Magicicada Tredecim,生命周期是13 年)。

生物学家相当困惑:为什么这种蝉的生命周期这么长?
一个数学爱好者客串回答,他注意到13 和 17 都是素数(即除了1和自身以外无其他约数),于是就提出了下面有趣的假说:

设有一种寄生于蝉的虫子。蝉冒头时一定要避开这种寄生虫的大年(即最繁盛的一年)。因为碰到寄生虫不是好事,会影响到这一代蝉的群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如果该虫的生命周期是 2 年,那么为了蝉自身的好处,蝉的生命周期是单数才好 (两代蝉中只有一代会遇到寄生虫的大年,比每代都撞上好。)同样地,为了蝉自己,生命周期最好也不是3的倍数,5 的倍数,…… 于是,比较合理的就是一个不太小的素数了。

对于17年生命周期的蝉,如果寄生虫的生命周期是 1 年,那么假设这一代蝉不幸遭遇寄生虫的话,过17代才会再次遭劫。如果寄生虫的生命周期是 2 年,那么也是再过17 代 (年头当然更长,是34 年)。对虫子来讲,17 代中只一代遇到十七年蝉的这个结果是不变的,只要寄生虫的生命周期是整数年(合理的假设)。而对蝉来讲,当寄生虫的周期从1年-16年 变化时,蝉已经越来越难遇到寄生虫的大年。如果寄生虫的生命周期是17年,糟糕了:可能每次都撞车:蝉被虫子克了。

论理,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应该比较短,以此来增加繁衍和找到适合寄主的机会。寄生虫刚好也是17年的机会很小。而且,虫子没有机会了解蝉的生命周期;假定它能够逐渐延长生命周期(经过许多代),那么生命周期是8年时,仍会错过17年蝉的大年,除非下一代的周期立即变到9年。不过就这一次,接下来的几代还要再错过。
这个称为“素数周期蝉”的猜想得到证实了吗?我们先要问,怎样才算证实呢?这样提问题也很有趣。我们只能说“素数周期蝉”是一个合乎情理的猜想。数学和科学也有,而且需要,大胆的想象和猜测!

通过这个有趣的例子,让我们对于素数也有了更多认识!你作分数加法时,假定两个分数的分母是不同的素数,知道怎末做的人可能会说,My God!因为通分以后的公分母一定很大,刚好是两个分母的乘积。比方你如果做 (2/7) + (1/13) = ? (七分之二 加上 十三分之一 等于什么)公分母是 7 乘 13 得 91。蝉和寄生虫的公共大年,也就在找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的概念是一样的。

一个神解 — 模式和变换 — 正方形幻方问题

神解是什么?在数学里,就是那些好美妙好神奇的解,恰到好处。好似飞来之笔,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看一个正方形幻方的问题。

Prob Square Matrix

如上图所示的是一个正方形幻方。请把 1, 3, 5, 7, 9, 11, 13, 15, 17 这九个数填入到其中的圆圈中,使得每个正方形的四个角上的数字和都相等。

首先细细地审一下问题:题目要每个正方形的四角和相等,那么共有几个正方形?明显地是有5 个小正方形。不过您是否意识到分成小格前的大正方形也有四个角:加上它该有6 个正方形。至于考虑顺序呢:最后这条件放在最后再考查。

这题有多个常规解答,思路是列等式找规律,求解路径各有千秋。除去这些外,给大家讲一个“神”解答;奥妙全在下面的两幅图里。

Square Mtx-Trsf

现在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哦,弄明白了吗?让我们把上下两个 3×3 方格分别叫做 图1 和 图2 。 图1的主对角线(A1B2C3)变成了图2里的中间一行,而图1中被对角线分开的两个拐角:右上和左下拐角,拉直后成了图2的最上和最下两行。

在图2中左上正方形的4个角点分别是 A1A2A3 B2. 他们的和不就是图1第一行和再加上B2 (中央格的数)吗?右下正方形呢?除去中央格的四个角点分别是C1C2C3,刚好是图1中第三行的三个数。那么如果图2中这两个正方形的四角点之和相等,等价的条件也就是图1中第一行的和,与第三行的和相等。
再注意到图二中的右上小正方形的四角和是图一中第三列数字和在加上中央格。类似地考察其他四角和条件。如每个边的中央小格连成的正方形,其数字和,要求也是同一个数。还有大正方形的四角数字和(
A2 + B3 + C2 + B1)要求也是同一个数。(关于最后两条件的考察–取巧的方式是先不作 再说)

如果图1中的填数字是按照魔幻方要求的:即每行,每列和两个对角线的和都相等,那么图二中的数字和就已经满足了多数条件。

我们寻求一个3×3阶魔幻方由数字 1357911131517 构成。这些数可由 123456789 加倍(乘2)后减1得到;而按每格如此变幻后:行和,列和,对角线和仍然相等。因而由洛书图的解我们能构造一个新解(每格数字分别乘二减一),然后按前述方法把对角线和拐角拉直:对于新问题的解就来了:[他们已经满足了所有条件哦!– 包括上段所说的最后两个条件;不信你自己验证嘛如下面图所示。

Solution-SquareMtx有点神解的味道:需要对代数原理和幻方的结构非常熟悉,而巧用变换。这个漂亮的解在一次作数学模型时由参加者发现:笔者觉得其构思的巧妙不逊于 高斯在算 1+2+3+…… + 100 时所发现的规律。推荐给有兴趣的读者欣赏数学方法和构思之妙。当然,此题不必这样作,但这样的解让人觉得好美,好神!即便杀鸡不用牛刀,还是可以“牛刀小试”吧?

黄金分割比 1.618 …… 的故事和应用

分比 (两个数的比)本质上就是分数,分比是两个线段长度的比。有什么好说的呢?黄金分割比就是很特别。

220px-SimilarGoldenRectangles.220px-Pentagram-phi-01

上面是简单图形中一些线段长度的比。有共同的地方吗?有的。这些图中所列的比都是一个共同的数:黄金分割比 1.618 …… (无尽不循环小数),如左图中, (a+b) : a = a : b = 1.618 …… 对于右图做点解释:外围是正五边形,里面有个正五角星,而五角星边交点又构成了个新的正五边形。从这图我们可以列出两对线段长的比(红线长 : 绿线长,和蓝线长 : 粉线长)?你猜对了,它们的比也是黄金分割比 1.618 …… 。

Fibonacci-GoldR这上面是一个很有趣的分数序列。它很有规律:每个分数的分母等于前一个分数的分子,再仔细点看:其分子是前一个分数分子分母相加的和。在前端再添加三项,规律会更加明显了:

1 ⁄ 1, 2 ⁄ 1, 3 ⁄ 2, 5 ⁄ 3, 8 ⁄ 5, ……

如上所说,该序列收敛到 1.618 …… 即黄金分割比。

(如果不确定什么叫收敛,就是说沿序列往后走时,所有的数可能时小时大,但是会越来越接近目标数 — 在本例中为黄金分割比)。

博学而聪明的读者已经联想到了 Fibonacci(斐波那契)序列:一点不错,Fibonacci序列和黄金分割比有着太紧密的联系;为简明记就不再展开了。

黄金分割比有很多应用。所以专门保留了一个记号:常数 Phi (希腊字母 φ ) 。有人认为它是深藏在自然背后的一个数。举个例子。

通过对于植物叶子的研究,发现两片叶子如果相邻(这里相邻的意思是前后脚跟着长出来),

Phi-1st fibonacci flower-02Leaf-Growth-13其间的角度和 φ 有关,具体点,相邻叶片间的角度 α 可用下式算:(角度单位是度)

α = 360 ⁄ (n φ )(计算式1),或者 α = (360 φ) ⁄ n (计算式2)
其中n 是正整数,常取 2 或 4. 若在(1)式中取 n = 2 得到约为 111 ̊ 15′ , 而若在(2)式中取 n = 4 则约为 145 ̊ ,这些数字在观察中得到证实。

艺术是自然的反映。所以艺术审美中也有黄金分割比。人体的比例,焦点的位置,小到长方形的长宽比等等。通过实际作品和实验心理学这一点也得证实。

回到数字 φ 本身。中文顺口溜可以记住 φ 的小数点后头十位数字:
φ = 1. 6 1 8 0 3 3 9 8 8 7 .. ..
一路要发,顶上山,玖发发吃 ……
有点俗:是通俗,不是鄙俗。φ 这个数还有什么特点呢?有的。

(1 ⁄ φ) = 0.618 033 988 7 .. ..
φ = 1.618 033 988 7 .. ..
φ 2 = 2.618 033 988 7 .. ..
上面三行的右侧,小数点后面所有的数字都完全一样,毫发不差!是不是叫人惊奇?在数学上这可以严格地导出。

最后,还和另外两个数,sqrt 5 以及 π 都有关联。我们有:
2 φ – 1 = sqrt 5 (即是 5 的平方根)

(5 ⁄ φ) < π < 2 φ
这些关联式后面的道理,就值得另外讨论了。

本篇完成时正值 6 月18 日。因为圆周率 π = 3.14 …… 3 月14 日被命名为 Pi 日,那因为 (1 除以 φ) = 0.618 ..是不是可以把 6 月18 日 命名为 Phi 日, 成为全球数学爱好者和学习者的又一个节日?在父亲节的时候,为人父者也可以给孩子们讲讲 Phi (φ) — 黄金分割比的故事啦。

GCF-LCM 和分数通约分 — 游戏找规律,运算不觉难

分数运算的学习,涉及到两个重要方法:约分和通分。相关的两个概念,是最大公约数(GCD, or GCF – Greatest Common Factor) 和最小公倍数 (LCM – Least Common Multiple)。这两个概念是分数教学中的难点。能不能让孩子学得不那末痛苦呢?可以,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数学活动或者游戏。

下面介绍在美国老师(当然是好老师)作的一个 GCF-LCM 游戏: 也可叫最简分数游戏。是一套实验教材中介绍的,下图是游戏的基本图式。给定两个数一左一右,公倍数LCM 写在上方,公约数 GCF写在下方。GCFLCM-diag - 1

也许你说,这叫啥游戏啊?除了GCF和 LCM 的概念外,没带来新东西。也没有变化,没趣。其实不然。
我们先看求最小公倍数(LCM)的一个快捷方法:给两个数,先找GCF,然后从一个数中把GCF约去,再去乘另一个数。如求21 和 28 的LCM。找到GCF 是7,从28中约去7 得4,再用4去乘21,结果是 84. — 这就是他们的 LCM。有的学生从玩游戏中发现了这个规律。由于在图示的框架下,两个数以及GCF,LCM写在了菱形的四角上,在老师启发下学生是可以观察到规律的。在发现这个规律前,孩子通常做的是:

21 的 公倍数:21,42,63,84,105 ……
28 的 公倍数:28,56,84,112 ……

圈出两个序列中相同的第一个数,就是 LCM。没有相同的,就延伸序列再找。

我们的快捷方法是不是要快得多?而且从算法上是“安全”的:如果找到的公约数不是最大的,仍然可依此算出一个公倍数,只不过不是最小的;找到的公约数太大呢?包含了不应计入的因子;那末做约分(除法)时就发现了问题:赶紧回去订正公约数。

再往前走一步,有人注意到菱形的两个对角线上的乘积相等吗?这是必需的,否则一定填写有误啦!就是说 LCM(a,b) 乘以 GCF(a,b) 的乘积一定是 ab.

稍微变一下问题。A. 如果给出两个数中的一个,再给出他们的GCF,能否求出 LCM呢?B. 给出两个数中的一个和他们的LCM,能否求出 GCF呢?
问题A可以作出好多的(无穷个)解:给出了GCF 后,我们要求另一个数要含GCF 以及不含已经在这数中的其他因子,除此以外别无限制。这样LCM有好多可能性。例如给出了一个数是21,两数的GCF是7;那末另一个数必须含因子 7,不能含因子3;但是可含因子 11,13, 或者 11 x 49,都是允许的。满足条件的一个解可能是 7 x 11 x 49: 这样的解就太多了。
问题B一般也会有多解:但是解的个数有限。因为给出了LCM,就限制了两个数都不能太大(起码不能比所给的 LCM 更大吧)。如给出一个数是28,两数的LCM是84. 注意到84 = 28 x 3, 这个3 不是28 的因子;所以一定要出现在另一个数中。这个数的其他因子一定要来自28 的因子;如 2,4,7,14 还有28. 所有可能的解是 3,6,12,21,42 和84. 这些数和 28 的LCM 是84. 至于GCF呢,就分别情况来求吧。

net-CF-CM - 1看一下GCF – LCM 网。游戏变得更有趣一些了![这类游戏编写的一个拿手好戏,就是通过组合创造一些复杂性,增加一些建立在简单基础上的挑战;增加的一点波澜,会刺激孩子的兴趣,及学会观察思考,学会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如图所示,要在三个圈里填数:按照基本图示理解:两数的GCF 是1, LCM 是 28. 数28 和 第三数的LCM 是 112,二者的GCF 是刚才提到的两数之一。注意至少给出一个LCM 是很重要的,否则有无穷解 (无法定解)。上例是最简单的 GCF – LCM 网,通过更多的链接,可以造出更复杂的网(也别太复杂,适可而止)。

从教育角度说两句。为啥不直接使用分数计算作题海训练呢?一是引入变化增加了趣味性,让孩子爱做配合训练;二是通过图示框架观察找规律,孩子在启发下自己发现规律才印象深,也学会思考;第三:图上作业和单用数字文字比,更有意思,也在反复中比较 GCF 和 LCM 的区别和联系;达到概念清晰,熟练基本技巧–- 其实掌握任何技巧都需要一定量的训练。学习和训练中有阈值原理,要达到定量超越阈值,学习成果才能巩固下来。说明一点: LCM 和 GCF 的概念需要在游戏前介绍 — 最好配有例子; 这个游戏不是用来讲概念的,也是为了复习概念,再熟悉计算提高运算技巧。
最后同样重要的一点,研究思维科学的人特别强调简单图示的意义:在概念形成阶段,图示能在框架下简单清晰地表达概念联系,让我们的思维聚焦。等到完全想好后再用文字写清楚。这个原理在游戏中得到了应用。 游戏作玩后告诉学生GCF,LCM 的直接应用是分数计算:这时作分数计算(通分约分)就不畏难了,还觉得兴趣盎然。[还有的老师是先教了通分约分再来介绍这个游戏 — 这样学生们可以通过游戏熟悉 GCF,LCM 的概念和计算。] 学生们对于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计算能力也有提高 — 算得更快!

留给读者一个问题。

prbl-LCMGCF - 1 您能完成左边的问题吗?还有前面给出的 GCF-LCM 网的那个问题?
左边问题的解释是(回忆基本图示):求一个数,与 22 的最小公约数是242;并且求出其与22 的最大公约数。提示:答案不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