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神解 — 模式和变换 — 正方形幻方问题

神解是什么?在数学里,就是那些好美妙好神奇的解,恰到好处。好似飞来之笔,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看一个正方形幻方的问题。

Prob Square Matrix

如上图所示的是一个正方形幻方。请把 1, 3, 5, 7, 9, 11, 13, 15, 17 这九个数填入到其中的圆圈中,使得每个正方形的四个角上的数字和都相等。

首先细细地审一下问题:题目要每个正方形的四角和相等,那么共有几个正方形?明显地是有5 个小正方形。不过您是否意识到分成小格前的大正方形也有四个角:加上它该有6 个正方形。至于考虑顺序呢:最后这条件放在最后再考查。

这题有多个常规解答,思路是列等式找规律,求解路径各有千秋。除去这些外,给大家讲一个“神”解答;奥妙全在下面的两幅图里。

Square Mtx-Trsf

现在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哦,弄明白了吗?让我们把上下两个 3×3 方格分别叫做 图1 和 图2 。 图1的主对角线(A1B2C3)变成了图2里的中间一行,而图1中被对角线分开的两个拐角:右上和左下拐角,拉直后成了图2的最上和最下两行。

在图2中左上正方形的4个角点分别是 A1A2A3 B2. 他们的和不就是图1第一行和再加上B2 (中央格的数)吗?右下正方形呢?除去中央格的四个角点分别是C1C2C3,刚好是图1中第三行的三个数。那么如果图2中这两个正方形的四角点之和相等,等价的条件也就是图1中第一行的和,与第三行的和相等。
再注意到图二中的右上小正方形的四角和是图一中第三列数字和在加上中央格。类似地考察其他四角和条件。如每个边的中央小格连成的正方形,其数字和,要求也是同一个数。还有大正方形的四角数字和(
A2 + B3 + C2 + B1)要求也是同一个数。(关于最后两条件的考察–取巧的方式是先不作 再说)

如果图1中的填数字是按照魔幻方要求的:即每行,每列和两个对角线的和都相等,那么图二中的数字和就已经满足了多数条件。

我们寻求一个3×3阶魔幻方由数字 1357911131517 构成。这些数可由 123456789 加倍(乘2)后减1得到;而按每格如此变幻后:行和,列和,对角线和仍然相等。因而由洛书图的解我们能构造一个新解(每格数字分别乘二减一),然后按前述方法把对角线和拐角拉直:对于新问题的解就来了:[他们已经满足了所有条件哦!– 包括上段所说的最后两个条件;不信你自己验证嘛如下面图所示。

Solution-SquareMtx有点神解的味道:需要对代数原理和幻方的结构非常熟悉,而巧用变换。这个漂亮的解在一次作数学模型时由参加者发现:笔者觉得其构思的巧妙不逊于 高斯在算 1+2+3+…… + 100 时所发现的规律。推荐给有兴趣的读者欣赏数学方法和构思之妙。当然,此题不必这样作,但这样的解让人觉得好美,好神!即便杀鸡不用牛刀,还是可以“牛刀小试”吧?

GCF-LCM 和分数通约分 — 游戏找规律,运算不觉难

分数运算的学习,涉及到两个重要方法:约分和通分。相关的两个概念,是最大公约数(GCD, or GCF – Greatest Common Factor) 和最小公倍数 (LCM – Least Common Multiple)。这两个概念是分数教学中的难点。能不能让孩子学得不那末痛苦呢?可以,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数学活动或者游戏。

下面介绍在美国老师(当然是好老师)作的一个 GCF-LCM 游戏: 也可叫最简分数游戏。是一套实验教材中介绍的,下图是游戏的基本图式。给定两个数一左一右,公倍数LCM 写在上方,公约数 GCF写在下方。GCFLCM-diag - 1

也许你说,这叫啥游戏啊?除了GCF和 LCM 的概念外,没带来新东西。也没有变化,没趣。其实不然。
我们先看求最小公倍数(LCM)的一个快捷方法:给两个数,先找GCF,然后从一个数中把GCF约去,再去乘另一个数。如求21 和 28 的LCM。找到GCF 是7,从28中约去7 得4,再用4去乘21,结果是 84. — 这就是他们的 LCM。有的学生从玩游戏中发现了这个规律。由于在图示的框架下,两个数以及GCF,LCM写在了菱形的四角上,在老师启发下学生是可以观察到规律的。在发现这个规律前,孩子通常做的是:

21 的 公倍数:21,42,63,84,105 ……
28 的 公倍数:28,56,84,112 ……

圈出两个序列中相同的第一个数,就是 LCM。没有相同的,就延伸序列再找。

我们的快捷方法是不是要快得多?而且从算法上是“安全”的:如果找到的公约数不是最大的,仍然可依此算出一个公倍数,只不过不是最小的;找到的公约数太大呢?包含了不应计入的因子;那末做约分(除法)时就发现了问题:赶紧回去订正公约数。

再往前走一步,有人注意到菱形的两个对角线上的乘积相等吗?这是必需的,否则一定填写有误啦!就是说 LCM(a,b) 乘以 GCF(a,b) 的乘积一定是 ab.

稍微变一下问题。A. 如果给出两个数中的一个,再给出他们的GCF,能否求出 LCM呢?B. 给出两个数中的一个和他们的LCM,能否求出 GCF呢?
问题A可以作出好多的(无穷个)解:给出了GCF 后,我们要求另一个数要含GCF 以及不含已经在这数中的其他因子,除此以外别无限制。这样LCM有好多可能性。例如给出了一个数是21,两数的GCF是7;那末另一个数必须含因子 7,不能含因子3;但是可含因子 11,13, 或者 11 x 49,都是允许的。满足条件的一个解可能是 7 x 11 x 49: 这样的解就太多了。
问题B一般也会有多解:但是解的个数有限。因为给出了LCM,就限制了两个数都不能太大(起码不能比所给的 LCM 更大吧)。如给出一个数是28,两数的LCM是84. 注意到84 = 28 x 3, 这个3 不是28 的因子;所以一定要出现在另一个数中。这个数的其他因子一定要来自28 的因子;如 2,4,7,14 还有28. 所有可能的解是 3,6,12,21,42 和84. 这些数和 28 的LCM 是84. 至于GCF呢,就分别情况来求吧。

net-CF-CM - 1看一下GCF – LCM 网。游戏变得更有趣一些了![这类游戏编写的一个拿手好戏,就是通过组合创造一些复杂性,增加一些建立在简单基础上的挑战;增加的一点波澜,会刺激孩子的兴趣,及学会观察思考,学会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如图所示,要在三个圈里填数:按照基本图示理解:两数的GCF 是1, LCM 是 28. 数28 和 第三数的LCM 是 112,二者的GCF 是刚才提到的两数之一。注意至少给出一个LCM 是很重要的,否则有无穷解 (无法定解)。上例是最简单的 GCF – LCM 网,通过更多的链接,可以造出更复杂的网(也别太复杂,适可而止)。

从教育角度说两句。为啥不直接使用分数计算作题海训练呢?一是引入变化增加了趣味性,让孩子爱做配合训练;二是通过图示框架观察找规律,孩子在启发下自己发现规律才印象深,也学会思考;第三:图上作业和单用数字文字比,更有意思,也在反复中比较 GCF 和 LCM 的区别和联系;达到概念清晰,熟练基本技巧–- 其实掌握任何技巧都需要一定量的训练。学习和训练中有阈值原理,要达到定量超越阈值,学习成果才能巩固下来。说明一点: LCM 和 GCF 的概念需要在游戏前介绍 — 最好配有例子; 这个游戏不是用来讲概念的,也是为了复习概念,再熟悉计算提高运算技巧。
最后同样重要的一点,研究思维科学的人特别强调简单图示的意义:在概念形成阶段,图示能在框架下简单清晰地表达概念联系,让我们的思维聚焦。等到完全想好后再用文字写清楚。这个原理在游戏中得到了应用。 游戏作玩后告诉学生GCF,LCM 的直接应用是分数计算:这时作分数计算(通分约分)就不畏难了,还觉得兴趣盎然。[还有的老师是先教了通分约分再来介绍这个游戏 — 这样学生们可以通过游戏熟悉 GCF,LCM 的概念和计算。] 学生们对于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计算能力也有提高 — 算得更快!

留给读者一个问题。

prbl-LCMGCF - 1 您能完成左边的问题吗?还有前面给出的 GCF-LCM 网的那个问题?
左边问题的解释是(回忆基本图示):求一个数,与 22 的最小公约数是242;并且求出其与22 的最大公约数。提示:答案不唯一。

数学新实验教材: Beast Academy 小学教材最新出版 Math 5B

数学新书 新实验教材: Beast Academy 今年春天最新出版 Math 5B

Beast Academy 花费数年精力打造实验教材,陆续推出了Math 1-4用于小学1-4 年级数学,并在去冬今春推出了 Math 5A 5B, 其中 Math 5B 刚刚发布 (2016.4月底)。经了解 Math 5C 5D 也将在不久推出。这套书在美国出版,里面融入了不少新鲜的教育理念,特别是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和游戏,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寓教于乐。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尤其可贵的是,数学活动和游戏的引入不是单摆浮搁,而是与教学知识点紧密结合。通过启发的方式引导孩子乐于探索。在教材各书内容的衔接上也有严谨的处理,有前瞻性的内容,也有温故知新的内容。在美国的一些教育和经济相对先进的地区(如硅谷的湾区),这套教材成为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热追。

Math 4B, 4C, 4D, 5A 的部分内容,在Jonah‘s Math Corner 今年一月份起开设的 5 年级数学班上试用,学生和家长都觉得有意思,给出了积极正面的评价反馈。Math 5B 开始大大强化了分数教学(Fraction,如 5/12 + 2/15 = ?)的内容,启发孩子把计算和思考逻辑联系起来,使用的平台仍然是数学活动和游戏。内容上比较北美的其他教材要深一些,但是不枯涩,反而妙趣横生,又循循善诱,启人深思。孩子作为学习者的好奇心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乐学,愿意和主动去做更多的问题。这也正是在我们在试用之中发现的。

Math 5B 5C 5D 出全以后,从内容上完全覆盖了小学教学的知识点(按照加西,或者Alberta 的大纲,已经覆盖到 6 年级以上内容),并有所超越。这样一套培养孩子兴趣,长知识又长能力的教材,值得向小学生和家长们推荐。也要指出,启发性的教材,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用这套教材,应在懂得数学教育的老师带领下学习。感谢编写者的努力!在当前作数学数学教育不易,编者能够锲而不舍,把这件事做下去做好。我们也期待这套教材的出版和试用,能帮助更多孩子,从小爱学习,真正掌握数学的方法。

在近期,Jonah’s Math Corner将会结合这套书的内容,就怎样把数学活动,游戏和学习数学概念方法相结合,作一点具体的,导引式的介绍。

八边形的面积 (好简单!)

看下面这个图,请!

Rotate-Square-Octa-lbl

很有趣,是不是?

这个图有一个圆,圆内接的一个正方形,再加上那个正方形旋转45度以后的新正方形 组成的。其他不过是线和线,线和圆弧的交点而已。这个图其实不复杂,但是蛮有趣。

两个正方形的边是相交的,得到 8 个顶点。把这些顶点依照顺序连接起来,我们得到一个八边形。请参看上图 (如果看不清,点击放大), 原正方形ABCD 和 旋转45度后的新正方形 A0B0C0D0 交于 8个点: 按顺序连起来,得到八边形 E1E2F1F2G1G2K1K2. 这个八边形是一个正八边形 (即所有边的长度相等,所有内角的角度相等),你能证明吗?

利用对称性加上旋转的性质,很容易找出若干全等的三角形。由全等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就能得到正八边形的结论。(提示:旋转45度在这里起了关键作用。正方形的4个顶点把圆周分成四段,每段90度;45度刚好一半。如果旋转90度新正方形和旧的重合,旋转45度交点构成正八边形。如果旋转的是 0-90度之间任何其他角度,交点也构成一个八边形,但不会是正八边形。)

大一点的正八边形是把原来正方形和新的正方形的顶点交替连接起来,于是得到 AABBCCDD . 类似地,可以说明这是一个正八边形。

八边形的英文叫做 Octagon,和它类似的有个词Octopus 章鱼,因章鱼有八条腿。Wow,我们做出了正八边形 (联想:章鱼)!

下面来看两个有趣的面积计算。给定原来正方形的边长等于2,那末,

1) 正八边形 E1E2F1F2G1G2K1K2 的面积是多少?

2) 正八边形 AABBCCDD 的面积是多少?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 注意到正八边形 E1E2F1F2G1G2K1K2 的面积是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角上的四个小三角形面积;而这些小三角形是全等的。小三角形(比方说 等腰直角三角形E, 在顶上的图里,就是角上浅蓝色的小三角形) 的边长呢?这个要稍微用点劲。

注意到 A : K : E = 1 : sqrt 2 : 1, 其中 sqrt 2 是2的平方根,大约是 1.414, 或者7/5. 我们只要把 A0B0 = 2 分成 (1+sqrt 2 + 1) 份,取出 1份,就是E 的长度。而E = E = 2 ÷ (1+sqrt 2 + 1). 所以等腰直角三角形E 的面积就可以算出了(直角边相乘,别忘了除以二)。把这个面积乘以4,从正方形里减去,就是八边形面积的答案。刚刚我们完成了什么?八边形的面积计算!一点不难,是不是?

好了,我们把第二个问题:

2) 正八边形 AABBCCDD 的面积是多少?

留给读者思考。

 

另辟蹊径–数学教育中的游戏方法

爱玩耍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玩游戏也可以学数学吗?当然,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的。关键是玩法得当,在高手引导下或好老师指导下收获最大,进步也快。

玩游戏学数学,非自今日提出,但是多数家长对之有戒心,可说是没成气候。究其原因呢,许多人头脑里有个框,认为学数理化就得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学和玩扯不到一块。这种观念的效果不一定是促进学习,反而让孩子提不起劲学习,也给家长拿来“我的孩子不是学数学的料”,最终放松乃至完全放弃数学学习。

游戏呢不光是计算机上的数学游戏(大家对于计算机游戏已了解较多),更主要的是含有“数学元素”。

什么是数学元素呢?不只是传统的代数几何三角分析,也有逻辑,组合问题和博弈策略。这类游戏中,有的是用数学方法分析传统的游戏,让学习者看到游戏背后的数学道理(一些教师,科普期刊,网上学习站做了努力)。还有的是把数学观念或者事实融合在游戏中;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同时应用数学概念发展游戏策略。这后一种游戏引起了教育者越来越多的认真的兴趣。这种数学游戏也可以看作是头脑实验的雏形,或者融入了数学原理的益智活动。游戏可以在计算机上玩,但是在纸上作最好。我们借这个机会分享一下。

** **

为不致空泛,我们来看两个简单游戏:1. 数独游戏; 2. 余数井跳跃游戏。涉及到的知识主要是逻辑和简单算术,尤其适合在小学高年级到刚进初中阶段(4-7 年级)的学习。

第一个是数独游戏 (Sudoku)。这个游戏的发明人就叫 Sudoku。常见的格式是一个正方形分成 3 × 3 9 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又有 3 × 3 9个小格子;总共81 个小格子。在每一行,每一列,每个小正方形中数字 1 – 9 都要出现一次。(中文把这个游戏译成数独,很妙!)游戏开始时在若干格子里给了数字,参加游戏的人接下去把它填好。如果给的数字少,最终填数的答案是唯一的(或有两三个也可以),那末游戏的难度就大。这个游戏吸引了很多人,很益智力,也帮助理解数学方法。

余数井游戏(Jump Between Wells of Remainders) – 示例

Wells-of-Remainder第二是余数井游戏。在一张图上玩:有出发点(Start)和终点(Finish)。图的每个节点往下走常会有几条不同路径。这图比线性链条稍复杂一点,乍一看像项目管理的节点图。每节点有一个整数,出发点的上方指定了一个除数(整数)。玩法很简单,规则定步数,你选路径。每次移的步数怎末定?每到一个节点用这个节点的数除以指定的整数,商是整数(余数是0),就不能移动;不能整除就用带余除法求余,余数是几就移几步(可选不同路径),超过一步就是跳跃。从出发点开始,反复用规则。还有,只许往终点方向走,不许往回。在找到达终点的路径后游戏结束。这帮助练习带余除法,探究整除规律;也可以想出 Smart Strategy,有 Strategy 助力,更快地做完。数学知识已融入了规则,玩中也学到了。

有孩子(愿意动脑筋,理解能力较强的孩子)在规律或者Smart Strategy被揭示出来后,一下子觉得简单了。这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威力!下一步呢?我们可以让他们出游戏题给别的孩子玩。啊哈!这是新挑战。比方说余数井游戏,到达终点的路径怎样掩藏起来不易被发现?若孩子真是出了难度较大的题目,那么(如条件允许)老师可以陪孩子玩。孩子化了心思的杰作一定要多与鼓励。让孩子在兴趣盎然中动了脑筋,开始用数学工具思考,表达和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些图形简单变换的游戏,对于孩子理解形状,提高空间想象力特别有帮助,为省篇幅从略。)

** **

知道数独游戏的人比较多;知道余数井的人少多了。您想了解更多吗?或想了解一下游戏的难点,挑战之处在哪里?我们会在以后通过具体实际例子作更详细的介绍。

请您多多关注。

谈到游戏,想作个声明。没有说学数学不要下功夫,只是玩玩就可以了。但是,在今天,社会日益多元化,日渐丰富的计算机游戏抓住了孩子们。让不同禀赋的孩子都有兴趣学数学,愿意配合学,主动学,多走一步去探究深想一下问题,如何能做到?就成为很重要的课题。兴趣与热爱是学习中不衰的动力;教育中有重新认识游戏方法的必要。想让孩子参加数学竞赛的家长:在小学阶段,不能纯逼孩子做题,要让孩子乐学;大家有兴趣研究一下竞赛题的方向,会发现很多游戏化的数学问题。真兴趣培养起来了,能力和乐于探索挑战的精神也是可以加上的。当然,游戏方法需要和其他配合,如讲清概念,专题训练,给孩子提示重点等。

只要引导得当,孩子在高中以后数学方面的兴趣充分发展了,而由于学习任务加重,系统化学习会更好。从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小学到刚进初中)到更加系统化的学习,作为家长和老师,就是帮孩子保持了好奇心和探索的热情,并且把学习推进到了一个更高阶段。

和家长们交流:什么是数学能力? 怎样帮助孩子?

交流:什么是数学能力?在小学和初中 怎样帮孩子的学习?

数学能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描述的现代人必备能力之一,因为人在社会中理解,思考,选择,行动的能力,不能完全离开对于数和形状的认知,及对于基于逻辑的思维方法的把握。好的数学教育,是在孩子成长阶段,打下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基础。

我们在最近一段时间,特别聚焦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的数学。从数学教育的规律,包括数学教育实践,我们认为这是数学能力成长的关键阶段。聚焦小学和初中数学:围绕关于数学学习的认识,怎么学,家长能够帮孩子作什么。我们想就下列问题和家长们沟通交流。

  • 小学数学学什么;只是加减乘除的算术吗?初中是孩子在数学学习上的第一次飞跃,您觉得对吗?
  • 数学做出得数就够了吗?什么是数学表达;为什么说初中是发展数学表达能力的关键阶段?
  •  数学兴趣是天生的还是要培养?给孩子做题是培养兴趣的恰当方式吗?
  • 怎样启发和引导孩子在学习方式上的提升?
  • 课外辅导目的是什么?选择课外辅导哪方面的考量最重要?
  • 在北美,初中以下的数学教育都特别Easy,所以要抓孩子数学和科学教育,从高中开始就行了。”您同意吗?
  • 小学初中都太Easy,一定要给孩子报竞赛,就孩子去拿满分。您同意吗?
  • 考试或竞赛拿满分,是否一定表示学的好,能力强?
  • 初中打好基础好,还是初中放松一点,高中再抓数学学习?

还有一些很具体的问题,如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对于跳级学习和专攻数学竞赛怎么看,为什么会有梯次掉队的现象(小学好初中成绩下降,或者初中优异到高中忽然吃力等),再有中西数学和科学教育上各自的长处,短板或者偏颇之处;都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楚的。

标准答案不是最佳的沟通方式;有的问题本来就没有固定答案。我们愿意和大家共同探讨,通过多种方式和家长们互动沟通。请关注公告和有关信息的更新:在Jonah’s Math Corner,我们期待并感谢您的积极参与。